观影片《焦裕禄》有感
刘斌
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,我观看了李雪健主演的电影《焦裕禄》。影片记述了焦裕禄在豫东兰考县工作期间的主要事迹。我的感情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,先是亲切,转而震撼。
之所以亲切,一是影片塑造人物细节贴近生活,非常自然;更主要的是,焦裕禄没有官架子,上任伊始,骑着自行车去公社了解灾情,大雪拥门,他说“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”,这样的干部,正是今天我们身边最需要的。我时常想,什么样的干部才算是好干部?焦裕禄在兰考仅一年多,却能树立一座丰碑。如影片中所记述,组织上调查焦裕禄,群众为他喊冤,他临行看病,父老乡亲依依不舍,能像焦裕禄这样,不是来做官而是来干事,才能称得上好干部。
为进一步了解焦裕禄,我读了穆青老师1965年执笔的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——焦裕禄》。行政领导工作与司法审判迥然不同,但焦裕禄的精神内核与司法为民的道理是相通的。因此,焦裕禄不应该仅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,更是新时期人民法官学习的楷模。
学习焦裕禄正确对待群众。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仅475天,却走遍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,靠的是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,靠的是对36万兰考百姓的深厚感情。他开第一次县委常委会,先带着干部们去火车站,看逃荒的百姓。有干部讲,群众觉悟不高、目光短浅,干工作的标准是要党满意,焦裕禄却说,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,群众满意的,难道党会不满意?作为人民法官,就是要学习焦裕禄这种群众观,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百姓考虑,他们如果不是遭遇了冤屈、困难,为什么要到法院打官司,老百姓不懂法律程序,法官是否应该主动释明,如果案件处理的不公,百姓又怎么看待司法,看待政府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干部,要警惕“塔西佗陷阱”,司法工作何尝不是?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为民司法的实践,才能赢回司法公信。
学习焦裕禄正确对待组织和事业。作为县委书记,其职责在于“郡县治而天下安”,在于发展让百姓吃饱。今天,物质发展,贫富分化,作为人民法院,就是要在众声喧哗中辨别真伪、维护公平正义、化解矛盾促和谐。面对兰考的风沙,焦裕禄大喊“锁住它、堵住它”,正是凭着“困难面前逞英雄”的革命气概,他带领干部群众“除内涝、查风口、破盐碱”。肝痛发作,焦裕禄用右膝盖顶住肝部,坚持工作,躺倒在病床上,他问的是“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”、“秦寨盐碱地上麦子怎么样”,至死他还遗憾没有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。而现在个别干部,要官比谁都亢奋,争待遇比谁都计较,担责任比谁都消极,这种态度又怎么能干好工作?有言道“法官不是官”,但法官肩上扛的是天平、是责任,案件处理公正,那是惩恶扬善、化解矛盾,一旦偏差,便可能加剧矛盾、引发新的不公。固然有着“案多人少”的压力,但面对焦裕禄,我们差的太远。要像翟树全、郭兴利那样,“扎根农村二十年,不为名利不为钱”,用良心和法律帮老百姓维护合法权益,就不愁案件办不好,矛盾化解不掉。
学习焦裕禄正确对待名利。焦裕禄出身贫农,即便担任领导干部,依然保持劳动人民本色。工作中,他身上粘土、脚底粘泥,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,取消了特殊供应本,生活中教育孩子不能“看白戏”。他没有钱给女儿买新衣服,女儿却说,“不要衣服、只要爸爸”,他患病期间,年仅10岁大的儿子到煤场干活赚钱给父亲买好吃的。今天,尽管时代不同了,但焦裕禄的这种廉政观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“针眼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”,如果一味的抱怨职级低、进步慢、待遇差,只会在复杂的人情社会关系中迷失自我。反之,认识到做公务员本身就是“苦差事”,“当一天法官,守一份公正廉洁”,便能像焦裕禄一样光明磊落、胸怀坦荡,就能在任何情况下挺直腰杆维护正义。
看完《焦裕禄》,我在反思,今天法治进步了,老百姓法制意识提高了,可是司法公信力是不是也提升了?为什么会有司法不公,不是没有法律,而是执行的不严。由此,广大法官,要像焦裕禄那样对待群众、对待组织事业、对待名利,深学、细照、笃行,多一分有“众生”皆苦的怜悯之心,少一分舞台太小的浮躁,在办好小事、审好小案、做好小节中坚守法律底线、道德底线,才称得上“人民法官”。